分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被中国日报等媒体报道
作者:谷庆明 摄影:郭雨欣 部门: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
为扎实推进“大思政课”建设,7月9日至13日,化工过程自动化学院两支实践团队分赴阜新、朝阳两地,围绕“赓续红色血脉·助推辽西振兴”主题,开展“红色研学+非遗体验+乡村振兴”融合式社会实践,活动被中国日报、中国教育在线报道。
遗址即课堂 誓词震山川
9日至11日,学院党建带团建实践团循着“振兴辽西”与“抗战辽西”两条主线,先后走进阜新万人坑遗址陈列馆、海州露天国家矿山公园和朝阳赵尚志纪念馆。实践团在阜新万人坑遗址陈列馆,跟随讲解员了解了1942年“特殊工人”的悲怆——短短数月,3万具同胞遗骨被扔进矿坑;学生党员们在遗址广场重温入党誓词。实践团俯瞰亚洲第一大矿坑,感悟“海州矿精神”;在沉浸式“冰趟子战斗”场景前,体悟赵尚志将军零下40℃雪夜突围的斗争精神。一堂堂“行走的思政课”让红色基因融入青春血脉。
指尖拓千秋 炉中篆万念
10日至11日,学院社会实践研学团走进朝阳赵尚志纪念馆和1958香学馆,
开展“传承红色基因·弘扬传统文化”非遗主题实践。同学们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完成属相Q版画拓印、古法制香全流程体验,从“选图、上墨、覆纸”到“研磨、配伍、压香”,在匠心温度中感受传统文化魅力,实现非遗技艺与思政教育的跨界融合。
石中窥宇宙 玉见五千年
12日至13日,研学团走进朝阳鸟化石国家地质公园和牛河梁遗址博物馆。
师生手持岩层碎片“远古钥匙”,在坐标N41°34′、E120°27′定格地球生命演化关键节点;通过AR眼镜与5000年前的红山古国“对话”,采集展厅环境数据,计划回校搭建微环境监控模型,让文明火种在青春镜头中延续。
田垄作讲堂 乡音润初心
11日,实践团走进朝阳县袁台子村,村党总支书记以数据对比方式开讲“乡
村振兴实景课”。问卷组发放《数字乡村需求问卷》,访谈组与返乡创业大学生共话“土地不会辜负汗水”的奋斗故事。实践团形成《袁台子村数字乡村建设建议书》1份、微纪录片《重走辽西抗战路》1部,并与村委共建“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”,推动“思政小课堂”与“社会大课堂”贯通融合。
此次暑期社会实践,以“红色+非遗+科技+乡村”四位一体模式,引导青年大学生在中国式现代化火热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作贡献。下一步,学院将持续深化校地共建,打造“行走的思政课”品牌,为辽宁全面振兴新突破贡献工大智慧与青春力量。










